行业新闻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乾与启/出海或换人!2025年危废及环保行业十大预测!

2025-01-09 13:47:54 点击:37

预测1:危废行业寒冬尚未见底,从处置端蔓延至资源化利用端

一是从处置单价来看,以危废焚烧为例,单价坚挺的江苏、浙江和广东市场,目前已不足2000元/吨。加上化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各地危废企业本身处置负荷率过低,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二是从资源化单价来看,典型铜锡金属,随着国家铜铁价格下跌,进口限制的解绑,未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市场价格震荡。

预测2:危废行业发展方向从服务处置端、利用端,向资源开发端过渡

一是,危废行业人才流失至其他资源开发端行业,例如锂电池回收行业、金属资源开发行业等。

二是,危废行业进一步向下游细分,特别是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锂电池回收及正极材料开发等。

三是,危废行业成本体系控制等技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以废盐为首资源化利用产品出路有望打开,其中钠盐等废盐有望可以排海处理。

预测3:危废行业从市场化竞争端,走向特许经营端

伴随着特殊危险废物处置地方中心的建立,在重磅!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您怎么看?中有提到“1+6+20”重大工程已经逐渐落地,这些为了解决废盐、铝灰、放射废物等特殊危废处理的地方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是变相的特许经营模式。

预测4:危废企业从生产处置端,走向技术孵化、零碳交易端

危废企业特别是资源化利用企业,在资源化再生产品方面有巨大的CCER开发潜力,相比传统采掘、选矿和化工生产的产品制造而言,具有很大减碳、负碳效果,十五五期间在绿色工厂申报上优势会逐渐明显,若进一步采取负碳措施有望在环保各细分行业中率先实现零碳工厂示范,走向碳交易前端。

预测5:危废行业两重两新,推进标准和技术装备升级

一是,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每年投向环保领域高达千亿元,其中危险废物和电子废物等处置利用项目最高补贴力度达到投资总额的20%,最高补贴不超过1亿元。

二是,地方政府近三年来陆续出来危废行业引导性投资建议文件,未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在标准提升和技术装备升级上持续发力,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达到“良币”逐“劣币”效果。

预测6:行业逐渐进入微利时代,有望十五五期间环保返璞归真,回归服务本质。

一是,环保行业逐渐微利化,市场持续低迷是表象,环保进入微利时代是本质,随着部分投机取巧的社会资本退场,促使环保回归公共服务本质属性,从市值第一变成服务第一。

二是,2024年以来部分地市空气质量恶化、建筑垃圾等某些固体废弃物治理存在短板,运营存在漏洞,随着环保部门“低效失效”设施治理推进,环保服务将从当年运营模式转向更为高级的精细化、网格化管控模式。

预测7:低碳零碳、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资金减污降碳时代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

减污和降碳是一体两面的任务,要把减污和降碳的目标指标有机统一。在时间维度上,减污直接回应了当下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美好生活需要,降碳则进一步筑牢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新时代以来,在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目标指引下,应做到减污与降碳两个措施协同推进,互相支撑,减污环境制度框架是降碳长远目标实现得重要载体,而降碳则是作为从长效源头减污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的关键驱动力。

预测8:环保产业生产总值GDP占比在2%左右震荡,十五五期间有望实现突破。

其一,据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基调,按照上次类似基调的2008年,十五五期间会释放当前GDP12.5%投资资金,考虑到基建领域很多房建已经饱和,预测这16万亿的投资将会缓解目前环保企业生存压力,并进一步释放环保红利,全面补齐当前环保新污染物、特殊危险废物、减污降碳和提标升级过程中的各种短板。

其二,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每年发行地方债2万亿元,持续3年以上,近期有关文件指出,地方政府部门可将地方债作为项目启动资本金使用,有望从2025年起环保产业生产总值GDP超过2%。

预测9: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保从业者是失落的一代,还是阶层跌跃的好时机?

当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技术产业面临国外“脱钩战”限制无法输入,导致高端产业和人才外流,低技术产业受到“通缩”影响为了生存不得已转移至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国。“后疫情”时代青年就业机会十不存一,中年则面临降薪和裁员威胁。大多数自媒体预测当前00后将类似上世纪日本70后,称之为失落的一代。

但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类似情况在88年、98年和08年均发生过,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我国经济的弄潮儿、掌舵人不少也是当年的失落一代。当前正处于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再次变更的前夜,也是下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前奏,时代机遇可能正在来临。

预测10:环保行业集体“出海”未必能成功破局,未来破局出路只有“换人“这一条。

当年各大产业平台和协会一致论调,环保产业继续发展,出海是为数不多一条捷径。但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夜,可能目前捷径还需要时间的不断尝试。2015年~2020年,我国众多化工企业迫于国内环保成本和用工成本,曾经集体出海一次,但面临宗教、环保和用工,以及政治问题后,大多铩羽而归。目前环保除电力和热力少数细分领域能补充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外,其他可能同样面临宗教、环保、用工、政治问题,加上本身属于非盈利行业应收更是难题,需要慎之又慎。当前80后、90后压力过重,大胆预测未来环保行业破局,可能需要更为担当的00后,完成“换人”破局这条峥嵘之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